`
love19820823
  • 浏览: 933988 次
文章分类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谷歌地图与泰山龙脉论

 
阅读更多

谷歌地图与泰山龙脉论

cheungmine

根据网络文章收集整理,并有感而发

康熙皇帝创制“泰山龙脉”论,并刊布所作《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》一文, 收入《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四集》卷二七《杂著 康熙几暇格物编》中,此文习称《泰山龙脉论》。 全文如下:

“古今论九州山脉,但言华山为虎,泰山为龙。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,张左右翼为障。总未根究泰山之龙,于何处发脉。朕细考形势,深究地络,遣人航海测量, 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。长白绵亘乌喇之南,山之四围百泉奔注,为松花、鸭绿、土门三大江之源。其南麓分为二干:一干西南指者,东至鸭绿,西至通加,大抵 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。其一干自西而北,至纳禄窝集复分二支,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,折西为医巫闾山;西支入兴京门,为开运山,蜿蜒而南,旁薄起顿,峦岭 重叠,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,而龙脊时伏时现,海中皇城、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;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、丹崖山;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,西南行八百余里,结而 为泰山,穹崇盘屈为五岳首。此论虽古人所未及,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。或以界海为疑。夫山势联属而喻之曰龙,以其形气无不到也。班固曰:形与气为首尾。今风 水家有过峡,有界水。渤海者,泰山之大过峡耳。宋魏校《地理说》曰:傅乎江,放乎海。则长白山之龙,放海而为泰山也固宜。且以泰山体位证之,面西北而背东 南。若云自函谷而尽泰山,岂有龙从西来而面反西向乎?是又理之明白易晓者也。”

康熙皇帝多次登泰山。300年后,这个满族小姑娘在康熙的题字前拍照留念


一直以来,世人皆谓康熙创制此论,其意绝非在地理方面,而是着眼于政治与文化。汉文化最重追根溯源,今即 “考明”泰山并非自中干而来,而是发脉于长白一峰,则从地缘上来说,满汉实为一体,即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。长白、泰山皆当居于第一神山之地位,不须更分彼 此。故康熙“泰山龙脉”的命题,不仅为满洲入主中原寻找到了地理上的依据,同时也为他在政治上破除两族畛域、实行“满汉一视”觅到一条理论武器。

我以为康熙创制此论,并非专为政治意图而罔顾地理之谬。康熙特为论找到了论据: 朕细考形势,深究地络,遣人航海测量, 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。首先是我们要佩服康熙创制这个理论的宏伟气魄,也要佩服他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精神。

近代美国汉学家盖洛《中国五岳》中写道:康熙帝在泰山顶上,“灵感降临,巧妙地写出一篇祭文,不仅提到了自己的神圣出身,而且也在清政权与东岳泰山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紧密联系。”

康熙四十八年(1709)十一月二十四日,康熙帝在行宫畅春园,同阁臣李光地等人议毕政事之后,忽作了有关泰山山脉源起的发问。

康熙:“汝等知山东碣石等山脉,从何处来乎?”李光地奏曰:“大约从陕西、河南来。”

康熙:“不然,山东等山,从关东长白山来。即如山海关与山东登莱相对,渡海不过二百里,中系海套,凡山东泰岱诸山来脉,俱从长白山来,来龙甚远,不知里数。”(《圣祖实录》卷二四○)

随后,康熙刊布所作《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》文,对此详加申说:“古今论九州山脉,…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,张左右翼为障,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。朕细考 形势,深究地络,迁人航海测量,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。长白绵亘乌喇之南,……西南行八百馀里,结而为泰山,弯崇盘屈,为五岳首。此论虽古人所未及,而 形理有确然可据者。”

康熙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,自谓“朕于地理,幼从留心,凡古今山川名号,无论边徼遐荒,必详考图籍,广询方言,务得其正”。他主持编绘的《皇舆全 图》,已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,在所著《几暇格物编》中对地质地貌亦多有研讨,确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知识。而且他曾亲至泰山与辽东,“细考形势,深究 地络”,并且“迁人航海测量”,察觅山脉走向。故所述长白及其支脉的地理形势,都极为确切明晰。

康熙论出,受到满汉臣工——尤其是汉族官僚士人的积极拥护。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在召对之后,撰写《上谕泰山脉络恭纪》,对康熙之说大加揄扬:“倘非皇上灼知而发明之,则遗经之指,千载梦梦也。”

一些大臣、学者在著述中也都附和此论,如钱陈群《恭和御制过泰山作歌元韵》云:“天孙宅东秉皇根,时巡往复典礼存。风回长养帝出震,望尊雄峻鳌负坤,按图 寻脉托始自长白。……纡回地轴走海底,苍龙绵亘碧色浮晴旻……。”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十五云:“章槐墅观察云:‘泰山自古迄今,皆言自中干发脉,圣祖遣人 从长白山,踪至旅顺山口,龙脉入海,从诸岛直接登州,起福山而达泰山,凿凿可据。’余虽未至旅顺、福山,然山左往来,不惟岱宗位震(东)面兑(西),即观 汶、泗二水源流,亦皆自东而西,则泰山不从中干发脉,又一确证也。因纪以诗云:‘两条汶泗朝西去,一座泰山渡海来;笑杀古今谈地脉,分明梦中未曾猜。’” 王培荀《乡园忆旧录》卷五:“论者皆以泰山自中干发脉,本朝尝命大臣由长白山过旅顺口察其脉,穿海而过,自此突起,是为泰山,非自中干也。”吴锡麒《岱庙 六十韵》云:“一脉回长白,千秋奠大东。”吴荣光《泰山》云:“长白山根走入海,出海还为泰岱峰。”穆彰阿《长白山行》云:“其气蜿蜒绵亘难以道里计,南 行曲折乃到青齐之野渤海厓。回龙一顾忽翕聚,结为东岱元气名徂徕。嗟尔东岱乃是中国五岳长,岂知遥支远派从兹来。”魏源《岱岳吟》诗亦云:“呜呼岱宗之脉 胡来哉?或言辽东渡海来,不然中原莽荡数千里,何以嶻起平地雄崔嵬。”

乾隆间泰山学者聂剑光《泰山道里记》对此公案予以总结:“盖自圣祖御制《泰山龙脉论》出,而百家息喙矣。”至此,有关泰山山脉的论争暂告一段落。

我想当时这些大臣、专家学者真正认同康熙泰山龙脉论的也没有几个。和时下的政治一样,凡是上谕,一定要唱赞歌的。

然而,我认真考察了谷歌地图之后,发现康熙所言绝非子虚。

即使贵为天子,也不可以假天子之名,制造谬论。任何理论都必须有事实做依托。康熙皇帝虽然无法从太空鸟瞰中国大地,而直接得到泰山源自长白的结论,但他看中实践,以身作则,虽然当时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以为这是康熙的政治把戏。但今天,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,的确可以认为康熙所创泰山龙脉论不虚。而康熙以千古绝仑的气魄和胆识,并吞八荒,气贯寰宇,统一满蒙、台湾,使中华文明达到极盛。

反观今人,踞孤岛以自傲,挟外援而拒统,置民族前途于不顾,眼界狭窄,夜郎自大,宁以百利于夷狄,不肯牺牲一利而为血亲。呜呼哀哉!可叹可悲。

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